彼得潘症候群的簡介

童話故事裡的小飛俠彼得潘,來自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夢幻島,在現實社會裡,也有人因為心理人格上的障礙,得了這種無法獨立、拒絕成熟的「彼得潘症候群」。

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是個流行的心理學名詞,用來敘述一個在社會未成熟的成人。這個詞彙通常用於外行人,但也用於一些心理學的專業人士在普及心理學上的描述。這個詞彙是來自丹凱利(Dan Kiley)於1983年出版的書《彼得潘症候群:不曾長大的男人》(The Peter Pan Syndrome: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)。丹凱利也寫了一本夥伴書《溫蒂窮境》(The Wendy Dilemma),於1984年出版。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並沒有列入「彼得潘症候群」這個疾病,而美國心理學會(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)並沒有承認這是一種心理疾病。

該症候群雖非精神醫學正式的診斷,卻普遍存在於因家庭、婚姻、社交問題尋求諮商輔導的個案中,患者也往往不自覺。近來,更有學者以新的英文單字「Kidult」,即kid(小孩)與adult(成人)的合體,稱呼這些具兒童心態的成年人。

專家指出,當事者常見的特徵約略如下:


  1. 不負責任:表現任性、散漫,過於自我中心,出了差錯老愛怪罪別人。
  2. 缺乏自信:恐懼失敗,不敢勇於任事,面對挑戰會找藉口逃避。
  3. 依賴心強:害怕孤單、寂寞,希望隨時有人可以幫忙,滿足任何需求。
  4. 難於堅持:挫折忍受度低,行事稍有不順或遭批評便易情緒化或放棄。
  5. 關係障礙:與異性交往到需給予承諾時,便會臨陣脫逃,故不時更換伴侶,且對象越來越年輕,藉以緩解被要求結婚組織家庭的壓力。
  6. 其他:穿著打扮如青少年,與本身年紀有所出入;迷戀卡通、漫畫、電玩、玩偶;好奇心強,愛嘗試新奇事物,喜歡熱鬧氣氛等。

患有該症候群者,或許習慣隨心所欲,在職場或人際互動上易受挫,總覺得遭到團體排斥,凡事格格不入,故換工作如家常便飯。即使成家立業,事不關己的特質也常讓配偶負擔沉重,彷彿在照顧另一個孩子般,造成彼此關係惡化。

心理醫師根據實際案例說明,這種病患在職場工作本身不會太離譜,但是依然覺得工作壓力很大,在其它生活能力、社交應對方面也無法獨當一面,處處依賴他人。

心理醫師表示,這種情況屬於人格障礙,俗稱為成人幼稚病的「彼得潘綜合症侯群」,這類心理障礙男女都有,主要都是成因於家庭教育環境。比如父母過分滿足孩子需要,忽略孩子應該承擔的責任;或者母親跟孩子過度密切,需要一個永遠長不大、不會離開自己的孩子,讓小孩無意識地接受了這種角色,錯過跟父母分離、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關鍵期。等到父母發現子女無法像一般人面對壓力,承擔責任時,想要改變卻為時已晚。

是一種治不好的疾病嗎?

Ans:只要患者接受治療,建立自信心,自然可以逐漸痊愈。

一些心理醫師採用「回溯療法」來治療這種病人,重現病人自小到大一些應該表達自己主見、最後被父母包辦的場景,再讓病患自己做出抉擇,表達自己主見。逐步重建患者的信心和處事能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膽 小鬼 的頭像
    膽 小鬼

    膽 小鬼的部落格

    膽 小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